首页 > 财经 >

有剧毒!最致命!海边游玩一定要远离这种海螺

发布时间:2025-08-03 12:32:30来源:
在海边游玩时,有一种看似不起眼的海螺暗藏致命危险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麦螺、白螺等),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TTX)毒性极强,仅 0.5 毫克就可致人死亡,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每年夏季是织纹螺中毒高发期,务必提高警惕,避免接触和食用。

一、织纹螺的 “致命标签”:外形特征与毒性原理

1. 外形易混淆,需精准识别

织纹螺多生长于沿海浅滩、河口处,体型较小(一般长 1-3 厘米),贝壳呈圆锥形,表面有清晰的螺旋状纹路,颜色多为灰黄色、褐色或浅棕色,常与其他可食用海螺混淆。其显著特征是:

  • 贝壳较瘦长,尾部尖细
  • 螺口较窄,纹路细密且排列整齐
  • 足部呈黄白色,接触后无特殊异味

2. 毒素来源与致命性

织纹螺本身不产生毒素,但其摄食的藻类、浮游生物中含有河豚毒素,毒素在螺体内积累后具有极强毒性:

  • 毒性强度: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毒性是氰化钠的 1200 倍,对人体神经系统有致命抑制作用。
  • 无特效解药:毒素进入人体后,最快 10 分钟即可发病,主要作用于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肌麻痹、心跳骤停,死亡率极高。
  • 高温无法破坏:即使高温烹煮、油炸,也不能分解河豚毒素,食用加工后的织纹螺仍会中毒。

二、织纹螺中毒的典型症状与急救误区

1. 中毒后 “黄金急救期” 极短

中毒症状随毒素摄入量递增,初期表现为:

  • 口唇、舌尖、手指麻木,有刺痛或蚁走感
  • 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 肢体无力、行走不稳

若未及时干预,1-2 小时内会迅速发展为:

  • 言语不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 全身肌肉麻痹、意识模糊
  • 最终因呼吸衰竭、心跳停止死亡

2. 常见急救误区需规避

  • ❌ 错误:自行催吐、服用止泻药
    催吐可能导致呕吐物堵塞呼吸道,且毒素已快速吸收,催吐意义有限;止泻药会延缓毒素排出,加重中毒。
  • ✅ 正确:立即就医!
    一旦误食,需第一时间拨打 120,告知医生食用了织纹螺,以便尽快采取洗胃、导泻等对症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呼吸和心率。

三、海边游玩 “三不原则”:远离风险的关键

  1. 不随意捡拾
    海边遇到织纹螺(或不确定种类的海螺),切勿因好奇触摸、把玩,尤其避免儿童接触 —— 毒素可能通过皮肤黏膜少量吸收,或因揉眼睛、摸口鼻进入体内。
  2. 不购买食用
    我国多地已明令禁止销售、食用织纹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但部分摊贩可能违规售卖,需警惕 “野生海螺”“特色海味” 等噱头,坚决不购买、不食用。
  3. 不混淆种类
    海边常见的香螺、花螺、扇贝等可食用贝类与织纹螺外形有别,若缺乏识别经验,建议只选择正规市场售卖、经检验检疫的海鲜。

四、高发季节与地区:重点警惕这些时段和地点

  • 高发期:每年 5-9 月,此时海水温度升高,藻类大量繁殖,织纹螺毒素积累量达到峰值。
  • 高发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是织纹螺主要分布区,这些地区的海滩、河口附近需特别注意。

结语

织纹螺的致命风险,源于其 “隐形剧毒” 和 “无药可解” 的特性。海边游玩时,务必牢记 “不碰、不买、不吃” 的原则,若发现有人售卖疑似织纹螺,可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渔业部门举报。安全游玩的核心,是对未知生物保持敬畏 —— 一时的好奇,可能换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