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灾过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遭受破坏,病原体传播条件显著改善,极易进入传染病高发期。多位公共卫生专家结合灾害后防疫规律,解读了背后的原因及核心防疫要点:
-
病原体扩散与滋生环境形成
洪水会冲毁厕所、垃圾站、养殖场等,导致粪便、污水、腐烂动植物尸体等污染物广泛扩散,使细菌(如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寄生虫(如血吸虫、钩虫) 等病原体大量暴露并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
同时,积水形成的 “死水” 环境为蚊虫(传播登革热、疟疾)、老鼠(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媒介生物密度短时间内可增长 10-20 倍。
-
饮用水与食品安全防线崩溃
洪水极易淹没自来水厂、输水管网和水井,导致生活饮用水被病原体污染,直接引发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感染性腹泻)。
此外,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尤其是生鲜、熟食)可能变质或被污染,若清洗不彻底或加热不充分,会增加食源性疾病风险。
-
人群抵抗力下降与接触机会增多
灾后人群可能面临住所被毁、睡眠不足、营养匮乏等问题,导致免疫力降低,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
同时,临时安置点人口密集、卫生条件有限,人与人之间接触频繁,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和接触性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更易传播。
-
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受损
洪水可能冲毁医院、诊所、疾控机构,导致医疗物资(药品、疫苗、消毒剂)短缺,基础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伤口感染、皮肤疾病(如浸渍性皮炎)等也可能因处理不当恶化。此外,防疫监测系统(如疫情报告网络)的暂时中断,可能延误疫情发现和处置。
- 严禁饮用生水:只喝煮沸的水、瓶装水或经过氯片(按说明书投放)、净水器处理的水,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水漱口、洗菜、洗碗。
- 保护水源:水井、蓄水池等需加盖防护,周边 30 米内禁止堆放垃圾、粪便,取水点要设专用清洁工具。
- 应急消毒:对被洪水污染的水缸、水桶,可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擦拭内壁,静置 30 分钟后再用清水冲洗。
- 彻底清洗烹饪:洪水浸泡过的蔬菜、水果需用清水浸泡 15 分钟以上,反复冲洗;肉类、蛋类必须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 70℃以上),不吃生冷食物、病死禽畜。
- 餐具消毒:碗、筷、锅等先用肥皂水清洗,再用沸水煮沸 15 分钟,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后冲洗。
- 妥善储存食物:剩余食物需冷藏,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被洪水浸泡的包装食品(即使未开封)也应丢弃。
- 快速排涝清淤:及时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淤泥和垃圾,尤其要清理腐烂动植物尸体,避免异味和蚊虫滋生。
- 重点区域消毒:对厕所、垃圾堆、安置点地面等,用含氯消毒剂(如浓度 500mg/L 的 84 消毒液)喷洒,每日 1-2 次;家具、衣物等被洪水浸泡后,清洗晒干或用消毒剂浸泡。
- 防蚊防鼠:使用蚊帐、驱蚊剂防蚊,放置捕鼠笼、粘鼠板灭鼠,避免蚊虫叮咬和鼠类接触食物。
- 注意手部卫生:饭前便后、接触污染物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无清洁水源时,使用含 70%-80% 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保护皮肤伤口:洪水可能含有泥沙、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皮肤有破损时需用碘伏消毒,包扎防水敷料,避免浸泡;若出现红肿、化脓,及时就医。
- 减少聚集风险:临时安置点保持通风,尽量避免人群密集;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立即隔离并报告防疫人员。
- 应急接种:根据当地疾控部门建议,及时接种霍乱、甲肝等疫苗(如口服霍乱疫苗),尤其儿童、老人等易感人群。
- 自我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若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泻、呕吐、皮疹等症状,立即前往临时医疗点就诊,主动说明接触洪水史。
洪灾后的传染病防控具有时效性强、范围广的特点,关键在于 “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公众需警惕肠道传染病(占灾后传染病的 60%-70%)、虫媒传染病和皮肤感染三大类疾病,同时配合社区和疾控部门的防疫措施(如环境消杀、健康排查),形成 “个人 - 社区 - 政府” 联动的防疫体系。
历史数据显示,只要措施及时到位,洪灾后传染病暴发的风险可降低 80% 以上。因此,科学防范、主动应对是灾后防疫的核心原则。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