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学生群体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不法分子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弱、暑期活动集中等特点,设计出多种诈骗套路。警方结合近期典型案例,提醒广大学生及家长提高警惕,筑牢暑期防骗防线。
不法分子通过 QQ 群、微信群、兼职 APP 发布 “刷单赚佣金” 信息,以 “时间灵活、操作简单、日结工资” 为诱饵吸引学生。初期会小额返利获取信任,随后要求学生加大投入,以 “任务未完成”“系统故障” 等理由拒不返款,甚至诱导学生借贷充值。
- 案例:大学生小林暑期想兼职赚钱,在某平台看到 “刷单赚佣金” 广告,首次刷单 100 元返现 110 元。随后对方要求完成 “连环任务”,小林累计转账 5000 元后,对方失联,才发现被骗。
针对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骗子伪装成 “游戏代练”“账号卖家”,在游戏内、社交平台发布低价充值、高价收号信息。交易时以 “账号冻结”“需要保证金”“验证资金” 等名义要求转账,或发送虚假交易链接骗取账号密码,最终卷款跑路。
- 提醒:游戏账号、装备交易需通过官方认证平台,切勿私下转账或泄露账号信息。
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及家长信息,伪装成班主任或学校工作人员,以 “缴纳暑期补课费”“购买教材”“研学活动缴费” 等名义,发送虚假收款码或转账链接,要求家长立即付款,利用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快速得手。
- 应对:接到缴费通知后,务必通过官方渠道(如学校微信群、电话)与老师核实,切勿直接转账。
不法分子通过短信、弹窗推送 “恭喜中奖”“免费领取暑期大礼包” 等信息,要求学生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或缴纳 “手续费”“邮费” 才能领奖。实则可能盗用信息用于诈骗,或骗取小额费用后消失。
- 警惕:天上不会掉馅饼,陌生中奖信息多为骗局,切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
部分不法分子以 “无抵押、秒到账”“暑期培训分期贷” 为幌子,诱导学生办理贷款,签订暗藏高额利息、违约金的虚假合同。一旦逾期,会通过暴力催收、威胁恐吓等方式逼迫还款,对学生及家庭造成严重影响。
- 警示:学生如需贷款,必须通过正规银行或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拒绝任何私人或非正规平台的借贷。
骗子在社交软件上伪装成 “学长”“同龄人”,通过聊天建立信任后,以 “借钱应急”“投资赚钱”“一起创业” 等理由诱导学生转账,甚至诱导参与赌博、洗钱等违法活动。
- 原则:网络交友需谨慎,涉及金钱往来务必核实对方身份,切勿轻信 “网友” 的借款请求。
- 要核实身份:接到涉及金钱、个人信息的要求时,通过官方渠道反复确认,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和陌生链接。
- 要保护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验证码等核心信息绝不泄露,快递单、准考证等含个人信息的单据及时销毁。
- 要选择正规平台:兼职、交易、缴费等行为通过官方认证平台进行,避免私下交易。
- 要及时止损:发现疑似诈骗时,立即停止操作,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
- 要果断报警:一旦被骗,立即拨打 110 或全国反诈劝阻专线 96110,寻求警方帮助。
- 不要贪小便宜:拒绝 “高回报”“免费领” 等诱惑,警惕 “天上掉馅饼” 的陷阱。
- 不要轻易转账:陌生人要求转账、发验证码时,多问几个 “为什么”,坚决不按对方要求操作。
- 不要点击不明链接:短信、弹窗中的陌生链接可能是钓鱼网站,切勿随意点击。
- 不要隐瞒被骗事实:学生被骗后切勿因害怕批评而隐瞒,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共同应对。
- 家长:暑期多关注孩子的上网、社交动态,讲解常见诈骗案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孩子私自办理贷款或参与高风险活动。
- 学校:放假前开展防骗教育,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警惕性,同时提醒家长加强监护。
暑期安全不仅包括出行、居家安全,也需警惕 “数字陷阱”。学生群体要牢记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家长要做好 “把关人”,共同织密暑期防骗安全网。如遇可疑情况,可随时拨打 96110 咨询或举报。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