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专家谈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分阶段推进意义重大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9:50来源:
分阶段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是我国基于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决策,多位专家从政策逻辑、社会价值、实施路径等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强调其对教育公平、财政可持续性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意义。以下结合权威观点与国际经验展开分析:

一、分阶段推进的必要性:国情适配与风险防控

  1. 财政压力的缓冲机制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指出,全面推行免费学前教育需巨额资金投入,2023 年全国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已达 5382 亿元,若一步到位覆盖三年,财政压力巨大。分阶段推进(如先覆盖大班)可使中央与地方财政逐步调整预算结构,例如 2025 年秋季学期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 80% 比例分担保教费央视网,既保障政策落地,又避免财政 “断流” 风险。
  2. 资源调配的精准优化
    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区域间师资、校舍差距显著。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丙成强调,分阶段推进可优先填补结构性缺口,例如通过 “教师巡回支教”“乡村办学点标准化” 等措施三明市教育局,先保障农村及薄弱地区儿童接受一年免费教育,再逐步提升质量。这种 “保基本、强基层” 的策略,能避免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 “马太效应”。
  3. 制度完善的试验窗口
    国际经验表明,分阶段推进是政策迭代的有效路径。例如英国先推行每周 15 小时免费服务,再逐步延长至 30 小时,通过试点发现问题并优化机制。我国此次从大班切入,可在实践中检验财政分担比例、民办园监管等制度设计,为后续扩展积累经验。如四川省某民办学校因招生不足毁约新教师,此类问题需在分阶段推进中通过动态监测和合同规范加以解决。

二、分阶段推进的战略价值:教育公平与社会红利

  1. 教育起点公平的筑基工程
    免费学前教育对弱势群体的普惠效应显著。高丙成指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因家庭经济压力更易错失早期教育机会,分阶段推进可优先保障其权益光明网。例如,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央视网,能使农村儿童更早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缩小发展差距。国际上,新加坡通过 “学前教育援助计划” 为低收入家庭提供 99% 资助,我国分阶段策略与之异曲同工。
  2. 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效投资
    早期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达 1:7 至 1:10央视网,免费政策可提升国家整体人力资本水平。韩凤芹强调,分阶段推进能逐步释放这一红利:先通过一年免费教育提升儿童认知与社会能力,再通过后续阶段深化培养,为劳动力市场储备高质量人才。德国通过《儿童日托法》确立 3-6 岁免费教育后,儿童入学准备度提升 30%,印证了这一逻辑。
  3. 生育意愿提振的杠杆效应
    学前教育成本是家庭生育决策的重要考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所长王建指出,免费政策直接降低育儿支出,尤其对中低收入家庭形成 “生育友好” 信号。例如,南京市 2014 年实施学前一年免费后,相关年龄段生育率提升 12%,证明政策对人口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

三、分阶段推进的实施路径:多维协同与动态调整

  1. 阶段划分的科学设计
    • 时间维度: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覆盖大班,未来逐步向中班、小班扩展,最终实现三年免费。这与墨西哥 “先立法义务化、再逐年免费化” 的路径相似。
    • 空间维度:对中西部地区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如西部承担 80%),东部地区则侧重探索高质量服务模式,形成 “梯度推进、差异发展” 格局央视网
    • 群体维度: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例如宁夏贺兰县早期试点中对这类儿童实现全免费,体现 “底线公平” 原则。
  2. 配套机制的系统构建
    • 财政保障:建立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机制,同时通过 “生均拨款上浮”“质量提升基金” 等创新工具,确保经费使用效率。例如,新加坡设立 “早期儿童发展署” 统一管理 0-6 岁教育财政,值得借鉴。
    • 质量监管:完善民办园监管,明确 “参照公办园标准减免保教费” 的细则央视网,防止 “高价民办园” 借政策牟利。俄罗斯通过 “流动幼儿园” 和 “智能教育舱” 保障偏远地区质量,我国可探索类似数字化治理手段。
    • 师资建设:将免费政策与教师培训计划结合,如三明市要求幼师学历提升至大专以上三明市教育局,并通过 “总园制” 办学促进优质师资流动。
  3. 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转化
    • 英国模式:采取 “先低龄、后扩容” 策略,从 9 个月婴幼儿开始逐步延长免费时长,同时通过《学前教育法定指南》规范服务标准。我国可借鉴其 “渐进式普惠” 思路,避免政策震荡。
    • 德国模式:联邦与地方协同分担成本(联邦承担 60% 运营补贴),并允许地方根据需求扩展免费范围(如柏林覆盖 1 岁以上儿童)。这为我国 “中央统筹、地方创新” 提供了参考。
    • 新加坡模式:构建 “基础补贴 + 附加补贴” 体系,根据家庭收入精准核算资助额度,我国可优化现有 “学前教育援助计划”,提升政策靶向性。

四、分阶段推进的挑战与应对

  1.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协调
    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在财政能力、教育基础上差异显著。专家建议通过 “对口支援”“教师轮岗” 等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例如福建三明市通过 “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 推动均衡发展三明市教育局。同时,可探索 “教育券” 制度,允许家长跨区域选择优质园所,倒逼薄弱地区提升质量。
  2. 民办园监管的精细化
    部分民办园可能通过 “提高伙食费”“增设特色课程” 变相收费。需细化政策执行标准,如明确 “保教费” 定义,禁止将其他费用混入减免范围央视网,并建立 “黑白名单” 制度,对违规园所实施联合惩戒。
  3. 公众认知的引导
    需通过宣传消除 “免费 = 低质量” 的误解。例如,日本在免费化过程中同步提升幼师学历门槛并强化质量评估,我国可结合 “示范园创建”“家长开放日” 等活动,展示免费教育的高质量成果。

结语

分阶段推进免费学前教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国情、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它既延续了我国 “先试点、后推广” 的改革智慧,又吸收了国际社会 “渐进扩容、质量为本” 的经验。通过科学设计阶段目标、完善配套机制、强化区域协同,这一政策将为实现教育公平、提升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正如韩凤芹所言:“政策的一小步,可能是民族发展的一大步。”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