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造谣十万彩礼做女友当事人发声 坚决反击网络谣言
一、事件回顾:谣言如何发酵?
-
谣言起源:
-
某短视频平台用户发布聊天记录截图,称“付10万彩礼可与我交往”,并附当事人照片;
-
内容被二次剪辑,衍生出“拜金女明码标价”等扭曲版本,引发全网热议。
-
-
传播后果:
-
当事人社交账号遭人肉搜索,收到大量辱骂、骚扰私信;
-
部分自媒体未经核实转发,进一步扩大负面影响。
-
-
真相核实:
-
当事人澄清:聊天记录系伪造,照片被盗用,与彩礼言论毫无关联;
-
原始造谣账号已注销,疑似恶意炒作。
-
二、当事人声明:拿起法律武器反击
-
公开辟谣:
-
“从未发布任何‘彩礼换交往’的内容,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
晒出证据:聊天记录PS痕迹、原图出处及盗用时间线。
-
-
法律行动:
-
已保全证据并报警,警方立案调查;
-
委托律师起诉造谣者及传播者,要求公开道歉并索赔精神损失费。
-
-
呼吁理性:
-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拒绝让造谣者逍遥法外。”
-
三、法律分析:造谣者需承担哪些责任?
-
民事责任:
-
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需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
-
当事人可要求平台提供造谣者实名信息,追加起诉。
-
-
行政处罚:
-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散布谣言可处5-10日拘留或罚款。
-
-
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
-
捏造虚假信息点击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可能触犯《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最高判3年有期徒刑。
-
四、社会反思:为何“彩礼谣言”总能引爆舆论?
-
敏感话题煽动情绪:
-
“天价彩礼”“拜金女”等标签易引发性别对立,吸引流量。
-
-
平台审核缺位:
-
部分自媒体为博眼球,故意忽略事实核查。
-
-
网民“正义感”被利用:
-
许多人未核实信息便跟风批判,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
-
五、如何避免成为谣言受害者?
-
个人防护:
-
谨慎公开隐私照片,设置社交账号权限;
-
发现被盗图后,第一时间截图存证并平台投诉。
-
-
维权步骤:
-
固定证据:录屏、公证谣言内容;
-
平台举报:要求删除链接并封号;
-
法律途径:起诉造谣者,追究到底。
-
-
公众责任:
-
遇争议信息先核实,拒绝转发未经证实内容。
-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