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日本车企每天损失2000万美元 关税延迟加剧困境

发布时间:2025-08-11 20:13:09来源:
核心问题:由于美国、欧盟等关键市场对日本汽车进口关税政策的延迟调整(或加征),日本车企(如丰田、本田、日产等)正面临日均2000万美元级别的额外成本压力,全球供应链受阻和市场竞争加剧令其雪上加霜。

一、关税延迟:日本车企的“钝刀割肉”之痛

1. 当前关税困境

  • 美国市场:特朗普时期对日本钢铝加征的关税仍未完全取消,部分车型(如皮卡、SUV)面临25%高关税;

  • 欧盟市场:原定2023年下调日本车关税的计划推迟,部分电动车仍被征收10%关税;

  • 新兴市场(如印度、印尼):为保护本土产业,提高进口车关税至50%-100%。

2. 成本量化

  • 以丰田为例:每辆出口至美国的雷克萨斯SUV因关税增加$5,000成本,年损失超7亿美元

  • 综合全行业估算,日本车企日均额外支出达2000万美元(含关税、物流及库存积压成本)。


二、连锁反应:从利润缩水到战略收缩

1. 销量下滑与市场份额流失

  • 2023年日本车在美国市场份额降至7.5%(2019年为9.3%),被韩国车企(现代、起亚)抢占;

  • 欧盟市场,日本电动车因关税劣势落后于中国比亚迪、德国大众。

2. 供应链被迫调整

  • 转移生产:丰田加速在墨西哥建厂,规避美国关税;

  • 本地化妥协:本田在泰国减产,转向印度采购低价零部件,但质量风险上升。

3. 电动化转型受阻

  • 高关税挤压研发资金,丰田bZ4X等电动车竞争力不足,2023年全球销量仅为特斯拉的1/20。


三、谁在“卡住”日本车企的脖子?

1. 政治博弈

  • 美国:以关税为筹码,逼迫日本车企在美建厂(拜登《通胀削减法案》要求本土化比例);

  • 欧盟:保护主义抬头,法国、意大利反对对日关税让步。

2. 行业竞争

  • 中国车企凭借成本优势(如比亚迪海鸥售价$10,000)抢占东南亚、拉美市场;

  • 韩国车企通过自贸协定(如美韩FTA)获得关税豁免。

3. 日本政府的“无力感”

  • 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未能解决美欧市场准入问题;

  • 对华依赖度高的汽车零部件(如永磁电机)受中日关系波动影响。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