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发生在航班上的冲突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一名儿童在飞行过程中不断顶撞前排座位,致使前排女生不堪其扰,多次警告后情绪失控骂了男孩,随后双方矛盾升级,孩子家长参与其中,最终演变成一场机上冲突。这一事件看似是一场简单的乘客纠纷,实则反映出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以 “孩子小” 为借口,忽视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和引导。
“孩子还小”,这句看似充满怜爱的话语,在很多时候成为了家长逃避责任的托词。在此次航班事件中,孩子的持续滋扰行为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缺乏有效约束的结果。家长用 “年龄特权” 为孩子的错误兜底,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错误信息:犯错无需承担后果,只要年龄小,一切都可以被原谅。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反而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四处碰壁。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指出的:“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从小在 “孩子还小” 庇护下成长的孩子,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可能成为公共场合中令人厌恶的存在。
从法律角度看,“孩子特权论” 毫无立足之地。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在这起事件中,家长不仅未能及时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还在冲突爆发后直接参与斗殴,进一步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值得注意的是,涉事家庭特意选择在飞机降落后才实施暴力行为,这一细节表明他们并非对法律一无所知,而是心存侥幸,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这种对规则的 “选择性遵守”,不仅是对法律权威的漠视,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体现。
从道德层面讲,社会对儿童的包容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但绝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当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儿童也不例外。当家长一味要求他人 “体谅” 自家孩子时,实际上是在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嫁给社会,这种做法不仅不公平,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航班事件的评论区,网友们对 “熊孩子” 和 “熊家长” 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这反映出公众对于 “孩子小” 这一借口的厌倦和反感。社会的善意不应被滥用,家长应当珍惜这份包容,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 “孩子小” 本应是教育的起点,而非纵容的借口。在这起事件中,男孩从一开始的调皮捣蛋,到后来故意碰撞乘客致使其耳机丢失,整个过程中家长的缺位令人痛心。如果家长能够在孩子第一次出现不当行为时及时加以纠正,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益,那么这场冲突或许可以避免。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在关爱中为孩子设立明确的行为边界。一位明智的母亲在发现儿子乘机时习惯性顶撞前座后,立即严厉制止,并教导他要尊重他人的空间。正是这种及时而坚定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了自我约束,避免给他人带来困扰。
家庭教育中树立规矩,需要家长提前与孩子约定行为边界,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绝对不允许的。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应当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并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不是寻找借口为其开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制定家庭规则、设立奖惩机制等方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规定孩子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遵守秩序,违反规则则减少其娱乐时间;而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则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此外,公共管理部门也应在预防类似纠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随着暑期出行高峰的到来,航班、高铁等交通工具上的儿童旅客数量显著增加,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航空公司、铁路部门等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设立 “亲子专区”,为带孩子出行的家庭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减少对其他乘客的影响。同时,加强对乘客的安全教育和引导,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乘客的文明素质和规则意识。在纠纷发生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介入,公正处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应摒弃 “孩子小” 的错误观念,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孩子,切实履行监护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懂礼貌、尊重他人的孩子,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孩子小” 不是纵容的理由,而是教育的契机。让我们以爱为底色,以规矩为画笔,共同描绘孩子美好的未来。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