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伏天临近尾声,医院的三伏贴门诊热潮退去,但网上商家的营销却进入白热化,北京商报记者追踪调查发现,网购平台上标榜 “医院同款” 的三伏贴,本质多为普通日用品,却被商家误导消费者功效与医院三伏贴差不多。具体情况如下:
- “医院同款” 实为日用品:以淘宝平台上 “可孚医疗器械旗舰店” 销售的 “艾草三伏贴” 为例,其销量超 10 万件,产品宣称成分与医院使用的配方相似,但外包装显示该产品属于日用品,执行的是企业标准 Q/ NJJJ016,而非国家或行业对医疗器械或药品的强制性标准。客服人员也明确表示该产品属于 “日用品”,当被问及与医院三伏贴功效是否相同时,回应 “差不多”,但这遭到了专业医生的反驳。医生表示,医院使用的三伏贴在配方比例、药物浓度、透皮技术、安全性验证等关键环节,与执行企业标准的日用品有着天壤之别,后者的 “缓解” 效果缺乏科学依据,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无保障。
- 企业标准门槛低:通过全国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了解到,Q/NJJJ016 标准由南阳玖灸久艾业有限公司提出并负责起草。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企业标准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备案,要求通常低于国家或行业对药品、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这类产品仅遵循企业标准,既不属于药品,也不属于医疗器械,部分产品会明确标注为日用品,而有些则未作标注,更容易被缺乏药品知识的人群误当作药物使用。
- 宣传超纲与禁忌模糊:三伏贴 “宣传超纲” 已成网购普遍现象,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明确划定了三伏贴的适用范围,但市场上的产品宣传几乎涵盖了全年龄段、全病种,仿佛一张三伏贴就能包治百病,这是对中医 “辨证施治” 原则的无视。此外,医用三伏贴有明确的禁用人群,但市场上的产品说明书大多语焉不详,部分产品客服在面对消费者询问禁用人群时,将判断责任推给消费者,规避了自身的告知义务。
- 虚假背书引流:“医院同款”“非遗传承” 等背书,让原本普通的贴剂摇身一变成为 “养生神药”,而这些背书大多经不起推敲。医院使用的三伏贴均为院内自制制剂,需凭处方领取,且成分、工艺均与电商平台的产品不同。而一些打着 “非遗传承” 旗号的三伏贴产品,大部分为砭贴,甚至部分为 “三无” 产品。监管部门对于产品实际成分是否与宣称相符、是否暗藏未标注药物成分等实质性内容,缺乏常态化的深度抽检机制,网络销售渠道的跨区域销售特性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 消费者认知误区:多数消费者难以区分 “药准字”“械字号” 和 “企标产品” 的差异,一部分受访者误认为 “械字号就是药品”,而更多人则认为 “有执行标准的产品就安全有效”。这种认知误区为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用 “企业标准” 冒充 “国家标准”,将 “医疗器械备案” 包装成 “医疗认证”,甚至将 “物理刺激” 混淆为 “中药疗效”。每年三伏天过后,医院皮肤科都会接诊不少因使用劣质三伏贴而导致皮肤过敏甚至灼伤的患者。
本回答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如有需求请咨询专业人士。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