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媒体:揭穿金融隐性腐败“新画皮” 透视隐蔽交易手法

发布时间:2025-08-06 11:24:56来源:
近期,金融领域隐性腐败的 “新画皮” 引发广泛关注。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腐败分子的手段愈发隐蔽,通过复杂金融工具和市场化交易掩盖权钱交易本质。以下结合典型案例与手法分析,揭示其运作逻辑及监管应对:

一、新型腐败的典型手法与案例

1. 委托理财与利益捆绑

腐败分子以 “投资” 为名,通过代持、保底收益等方式实现利益输送。例如,江苏省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原财政局局长田某某接受商人缪某某 “指导炒茶叶期货”,表面上以 110 万元本金赚取 17 万元收益,实则缪某某通过虚增交易环节补足收益,并利用田某某职权违规获取 1000 余万元中介服务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此类操作通常具有 “稳赚不赔”“收益远超市场水平” 等特征,本质是权钱交易的变形。

2. 股权代持与多层嵌套

通过设计复杂交易结构,将受贿款转化为 “合法投资”。广发银行北京区域审计中心原副总经理邵敏,以 “市场化” 外衣掩盖违规投资,通过多层嵌套入股非上市公司,形成 “影子股东” 网络,在信贷审批、人事安排中为关联方谋利,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类似手法还包括突击入股拟上市公司、利用信托计划规避监管等,如中国证监会会计部原主任王宗成通过代持拟上市公司股份,上市后套现获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

3. 跨境套利与虚拟货币工具化

利用虚拟货币匿名性进行非法换汇,形成跨境资金暗流。2025 年上海浦东法院宣判的杨某案中,犯罪团伙通过泰达币(USDT)完成 65 亿元跨境资金对敲,境内客户支付人民币购买 USDT,境外同步划转外汇至指定账户,手续费率高达 1%-3%。此类操作不仅规避外汇管制,还通过 “低买高卖” 实现双向套利,如重庆何某控制 140 亿流水账户,个人非法获利 477 万元。

4. 职业背债与信贷欺诈

通过 “职业背债人” 虚构债务套取资金,形成黑色产业链。不法中介物色信用空白者充当 “背债人”,串通银行内部人员伪造材料骗贷,如某银行客户经理为获取高额分成,协助中介包装虚假贷款项目,最终导致银行形成呆坏账。此类行为不仅破坏金融秩序,更使无辜者背负巨额债务。

二、隐蔽性背后的运作逻辑

1. 专业壁垒与信息不对称

腐败分子利用金融产品复杂性制造 “认知鸿沟”。例如,暗池交易(Dark Pool Trading)通过匿名大宗交易规避市场监控,交易双方身份及订单信息不公开,为内幕交易提供温床。再如,场外衍生品交易(如 PTA 期权)被用于虚假闭环贸易,中石化多名员工与 “中拓系” 勾结,通过伪造货权凭证套取 66 亿元资金,最终因期货爆仓暴露。

2. 时间与空间隔离

通过延时获利、增设中间环节切断直接关联。浙江杭州某银行负责人通过 “白手套” 周某收受企业贿赂,周某作为独立第三方中转资金,行贿者与受贿者仅见一面,全程通过暗示完成利益输送。此类操作使资金流、关系链复杂化,增加查处难度。

3. 合法外衣与制度漏洞

利用监管盲区设计 “擦边球” 交易。例如,某金融机构负责人以特定关系人名义投资房地产项目,通过 “股权收购 - 免除借款” 组合操作,1 年内抽回本金却保留股份,表面符合市场规则,实则完成利益输送。此类手法往往借助信托、私募基金等载体,以 “创新业务” 名义掩盖违规本质。
(责编: admin1)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